河北省小麦种植技术
作者:来源:王书申整理浏览次数:942|发布时间:2014-01-01 00:00:00

一、冬小麦

1-1-1.冬小麦病虫害防治 重点防控小麦赤霉病、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蚜虫、吸浆虫和麦蜘蛛等“四病三虫”。

防控策略

坚持突出重点、分区治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针对不同生态区域、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重点病虫,采取绿色防控与配套技术相结合,应急处置与持续治理相结合,专业化防治与群众联防相结合的防控策略,注重安全用药,保障小麦产量和品质安全。

防控措施

1.防控重点

华北麦区以麦蚜、麦蜘蛛、吸浆虫、地下害虫、纹枯病、白粉病为主,兼顾条锈病和赤霉病。

2.主要技术措施

小麦纹枯病 小麦返青至拔节初期病株率达10%左右时,叶面喷雾防治。药剂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氟环唑、井冈霉素等,隔7-10天喷药1次。华北重发区需连喷2-3次。要用足水量,对准基部均匀喷透。

小麦白粉病 在春季发病初期(小麦孕穗抽穗期,病株率达15%-30%或病叶率达8-15%时)喷药防治。常用药剂有三唑酮、烯唑醇、腈菌唑、丙环唑等。亩用15%三唑酮可湿粉剂50克或20%三唑酮乳油40克,对水10千克进行喷雾,一般喷药1-2次。

小麦吸浆虫 重点抓好蛹期撒毒土和成虫羽化初期喷药等防治关键环节,最大限度减少成虫羽化、产卵数量,控制危害。根据小麦进程,一是蛹期防治,小麦孕穗期当每小方土样有虫蛹4头以上时可选用毒死蜱制成毒土,顺麦垄均匀撒施,撒毒土后浇水效果更好,并借助树枝、扫帚等及时弹落沾在麦叶上的毒土,注意带露水时不要撒施毒土。二是成虫期防治,在小麦抽穗期每10复网次有成虫25头以上,或用两手扒开麦垄一眼能看到2头以上成虫时,立即选用有机磷类、菊酯类等农药喷雾防治。亩用10%吡虫啉可湿粉剂20克加80%敌敌畏乳油50毫升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40-50毫升加80%敌敌畏乳油50毫升,兑水30千克均匀喷雾。重发区要连续用药2次,间隔3天,消灭成虫于产卵之前。

小麦穗期蚜虫 当田间百株蚜量达800头以上,益害比低于1150时可选用啶虫脒、吡虫啉、抗蚜威等药剂喷雾防治。小麦穗期病虫害混合发生时及时开展“一喷三防”,即杀虫剂、杀菌剂和磷酸二氢钾等各计各量混合喷洒。其中,吡虫啉和啶虫脒不宜单一使用,要与低毒有机磷农药合理混配喷施。亩用10%吡虫啉可湿粉剂20-30克加80%敌敌畏乳油50毫升或加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40-50毫升,兑水30千克均匀喷雾。

麦蜘蛛华北麦区返青至抽穗期防治。当平均33厘米行长螨量200头以上时可选用阿维菌素、哒螨灵等药剂喷雾防治,同时可通过深耕、除草、增施肥料、灌水等农业措施防治。

3.专业化统防统治主推技术

带药侦察、早春预防”技术。针对条锈病,由专业化防治组织实施带药侦查,采取“发现一点、控制一片,发现一片、控制全田”的策略,控制病情扩散蔓延;对吸浆虫、麦蚜等要统一指挥、统一时间、统一防治,坚决控制危害。

一喷三防”技术。小麦抽穗至灌浆期是赤霉病、条锈病、麦蚜、吸浆虫等多种病虫交织发生关键期,将杀菌剂、杀虫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叶面肥等合理混用,既可防病治虫,防早衰,又可抵御“干热风”等自然灾害,达到“一喷三防”、省工节本和增产保产目的。吸浆虫重发区充分利用药剂持效期,适当前移防治时间,在成虫发生始盛期用药。

1-1-2.冬小麦高产的技术要点

1选用良种:选用国家审定,正规部门提供的优良小麦品种(石麦18、衡4399、石新828、衡4444等良种)。

2、推广土地深松技术:破坏犁底层,保墒保水,利于小麦根系下扎。

3、精细整地:玉米秸秆粉碎2-3遍,旋耕2-3遍,提高整地质量。

4、重施基肥: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倡先测土再施肥。亩施25-50公斤精致有机肥,建议施入小麦测土配方肥40-50公斤(18-18-818-22-520-20-5等复合肥)。

5、保证足墒下种:如土壤墒情不足,应在玉米收获前浇水,补足土壤墒情再播种。对于抢墒播种的地块,必须播种后浇蒙头水。

6、对种子进行播种前处理:精选晒种,药剂拌种,防治病虫害。如:用戊康、适乐时、敌委丹加辛硫磷或甲基异柳磷,可有效地防治黑穗病及地下害虫,用70%吡虫啉拌种,即可增产又可防蚜虫。

7适宜播量,适期播种:一般品种播量在10-12.5公斤之间,以105--1015日为适宜播种期。

8保证播种质量:实施等行距全密播种技术,播深为3-4厘米。实施播后镇压技术,以利于节水、抗旱、抗寒。

9苗期及时防治灰飞虱预防病毒病:接近路边和闲荒地的麦田,在麦苗出齐后,及时喷施杀虫剂。推广“拌必丰”进行播前拌种,从源头治理技术可杜绝黄矮病、丛矮病,即坐坡。

10推广杂草秋治技术:于11月上旬杂草出齐后,及时喷施除草剂,对禾本科杂草雀麦等要用专用除草剂。要求所有麦田必须打一次除草剂。

11、因地制宜浇好越冬水:一般在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夜冻昼消平均气温0-3浇水,水量以当天渗完为好。

12科学浇好第一水:沙地提前浇,苗青墒情较好麦田应在起身末拔节初浇(4月上旬),对墒情好、肥力高、群体过大麦田,可推迟到拔节后期浇(4月中下旬)。

13、科学追肥:结合春一水亩施尿素15-20公斤或碳酸氢铵50公斤。对全蚀病发生重的地块,要用全蚀灵或多菌灵灌治,4月中下旬撒毒土防治吸浆虫。

14、浇好灌浆水:“孕穗期不能缺水,灌浆水要在抽穗后15-20天内浇。返青后至灌浆期喷施两至三次芸苔素内酯亩可增产100-200斤。

15抓好病虫防治:拔节至抽穗以防治吸浆虫为主,抽穗后以防治蚜虫为主,百穗蚜量达到500-800头时开始治蚜,同时要及时防治白粉病、赤霉病、锈病、纹枯病。

16防止倒伏:“麦倒一把草”风雨前不浇水,减少浇水次数,如遇倒伏不要扶,要及时喷施叶面肥,如磷酸二氢钾和硕丰481等。

17小麦赤霉病防治:小麦抽穗后遇连阴天要进行一次赤霉病防治,采用氰烯菌酯喷雾。

18起身至拔节期喷施井岗霉素防治纹枯病,小麦抽穗前彻底拔除野麦子,带出田外。

19及时收获:以秸秆枯黄仍有弹性的蜡熟后期收割最好。

1-1-3.小麦追氮量如何换算 春季麦田追施尿素后,施入的尿素一般提前4-6天才能完成转化供吸收利用。如果选用碳铵、硫胺、氯化铵或氨水给麦田追肥,则不用提前。

在速效氮肥中,碳铵含氮量最低,如果以尿素施用量每亩10公斤为参照,碳铵用量应在25-28公斤;硫胺作小麦拔节期追肥,适宜用量为每亩15-20公斤;用氯化铵做麦田拔节期追肥,每亩用量一般在10-16公斤。

尿素和各种铵态氮肥作小麦追肥,都要深施7cm以下,覆土并及时浇水。无论使用何种氮肥,追氮量都不要太多,一旦过多容易产生肥害。肥害地上部的表现是氨气熏烧导致麦苗叶片出现褐色斑点或烧死叶肉组织;地下根部的表现是在根层土壤高盐浓度下,根系难以吸水发生细胞“脱水”,植株叶片发蔫继而枯黄甚至死亡,这就是严重的“烧苗”。

1-1-4. 抓好镇压麦田保墒促早发

 早春,麦田镇压是一项控旺转壮、提墒节水的重要农艺措施。因此,对长势过旺麦田一定要在返青至起身期多次镇压,以抑制地上部生长,控旺转壮防倒伏。对秋种时整地粗放、坷垃多的麦田,要在早春土壤化冻后及时进行麦田镇压,以沉实土壤,弥合裂缝,减少水分蒸发和避免冷空气侵入分蘖节附近冻伤麦苗。对没有水浇条件的旱地麦田,早春土壤化冻后进行麦田镇压,可促使土壤下层水分上移,起到提墒、保墒、抗旱作用。镇压要和划锄结合进行,一般应先压后锄,以达到上松下实、提墒保墒增温的作用。

划锄是一项有效的保墒增温促早发措施。虽然上年秋冬降水量大,目前麦田墒情普遍较好,但开春以后,随着温度升高,土壤蒸发量加大,且“春雨贵如油”,降水量存在着不确定因素。因此,为了预防春季干旱,千方百计保住地下墒非常关键。各地一定要及早组织发动农民群众,在早春表层土化冻2厘米时(顶凌期)对各类麦田进行划锄,以保持土壤墒情,提高地表温度,消灭越冬杂草,为后期麦田管理争得主动。尤其是对群体偏小、个体偏弱的麦田,要把划锄作为早春麦田管理的首要措施来抓。另外,春季浇水或雨后也要适时划锄,划锄时要切实做到划细、划匀、划平、划透,不留坷垃,不压麦苗,不漏杂草,以提高划锄效果。

1-1-5.早春怎样管理晚弱麦苗

对于播种较晚、生长较弱的麦苗,早春加强管理尤为关键。

追肥浇水。春季浇第一水的时间一般是等温度稳定在5以上,多数麦苗长出了分蘖和次生根时再浇。同时追施尿素5-8公斤。如墒情较好,可不浇水只追肥。拔节期进行第二次水肥管理,亩施尿素10-15公斤。

锄划保墒。早春进行划锄松土,增温保墒,促进根系下扎,提高抗旱能力。

清棵。在早春土壤化冻后,用竹筢把麦行里的土往外扒一些,使分蘖处的覆土厚度变薄,既有利于增温,也可使叶片多见光,促进提早返青,快分蘖,多扎根。适宜的清棵,可使分蘖节周围的温度提高1-2℃,分蘖和次生根明显增加。

叶面喷肥。为不降低地温,对于晚弱苗春季不宜早浇水,所以追肥可采用叶面喷施的办法。用1%尿素加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混合喷施,每亩喷施50-100公斤,可喷施多次。

1-1-6.小麦缺素的诊断与补救

小麦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多种营养元素,土壤中如果缺少某种营养元素,麦苗就会从外部形态上表现出相应的特征。因此,在生产上,可以根据麦苗的外部症状,进行看苗断症,对症下药。

缺氮 麦苗的生长和发育需要大量的氮素营养,氮素不足时。植株生长不良,茎秆矮小,分蘖少,幼苗细弱呈直立状,叶窄而短小;茎基叶色发黄,叶尖干枯,并逐渐向上部叶片发展,最后下部老叶提早枯死。缺氮麦苗根系生长差,根量小而细长。最后导致穗小粒少而减产。一般瘠薄土壤易出现缺氮症状。补救措施:每亩用尿素7~8千克或碳铵20千克或人粪尿600~700千克兑水浇施。也可用l~2%的尿素液进行叶面喷施。

缺磷 麦苗缺磷时,根系生长发育受抑制,次生根少,植株瘦小,分蘖少,叶色暗绿缺乏光泽、略带紫色,叶鞘上紫色显著,症状从叶尖向基部、从老叶向幼叶发展,抗寒力差,越冬易死苗,抽穗开花延迟,花粉形成和受精过程受影响,子粒灌浆不正常;导致千粒重下降,品质差,产量低。补救措施:一是追施过磷酸钙,一般每亩用25~30千克过磷酸钙兑水浇施;二是叶面喷施硝酸二氢钾,一般每亩l50~200克对水75千克喷雾。

缺钾 麦苗缺钾,植株生长缓慢,茎秆矮小,叶片呈深绿或蓝绿色,软而下披,叶尖及边缘枯黄,随后变褐,叶脉仍保持绿色,下部老叶焦枯,严重时整叶枯死。根系生长差,易腐烂,植株萎蔫,易早衰倒伏。穗小粒少,子粒不饱满,成熟早,品质差,产量低。补救办法:(1)追施氯化钾,一般每亩追施7~10千克。(2)撒施草木灰,一般每亩撒施l00千克。(3)叶面喷肥,一般每亩用磷酸二氢钾l50~200克兑水喷雾,连续喷2~3次。

缺锌 麦苗缺锌时发生小叶病,叶缘扭曲或皱缩,叶脉两侧由绿变黄发白,边缘仍绿色,呈黄白绿相间的条纹带。抽穗迟,穗小粒少。补救措施:用0.3~0.4%硫酸锌溶液进行叶面喷施,每隔5~7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

缺硼 麦苗缺硼最典型的症状是“穗而不实”。生育期推迟,有时边抽穗边分蘖,叶鞘有时呈紫褐色。补救措施:每亩用硼砂150~200克与氮磷钾等肥料一起兑水追施,或每亩用50~100克对水50~60千克进行叶面喷雾。

缺钙 麦苗缺钙,生长点及茎的尖端死亡,植株矮小或呈簇生状,幼叶常不展开,根系短,分枝多,根毛少,根尖分泌透明黏液,似球形粘附在根尖上。缺钙叶片也发黄,从嫩叶开始。补救办法:每亩撒施石灰50~70千克。

1-1-7. 适时防治小麦纹枯病  发生情况及趋势小麦纹枯病为当地常发性病害,田间菌源大量存在,病菌侵染小麦茎秆基部,影响营养物质运输,造成小麦倒伏和枯白穗。 

 防治措施 小麦纹枯病的发生规律为:3月份以前横向侵染为主,田间病株率增加较快,4月份以后纵向侵染为主,病指增加较快。凡病株率达到10%的田块,应抓住病菌尚未侵入茎秆的时期(即防治适期):2月下旬至3月份,适期开展化学防治。选用内吸传导型杀菌剂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每亩50克,或30%苯甲·丙环唑乳油每亩20~30克,或25%丙环唑乳油每亩40克,于上午有露水时施药防治,并适当增加用水量,使药液能流到麦株基部。为保证防治效果,沙土地的常发病病田首次防治后10天左右再施药防治一次。

1-1-8. 小麦“一喷三防”技术指导

一喷三防”是小麦生长发育中后期管理的重要技术措施,是指在小麦生长中后期,通过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杀菌剂、杀虫剂等混配液,通过一次施药达到防干热风、防病虫、防早衰的目的,实现增粒增重的效果,确保小麦丰产增收。

一、“一喷三防”技术原理

(一)高效利用,养根护叶。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直接进行根外喷施,植株吸收快,养分损失少,肥料利用率高,健株效果好。可以快速高效起到养根护叶的作用。

(二)改善条件,抗逆防衰。喷施“一喷三防”混配液可以增加麦田株间的空气湿度,改善田间小气候,增加植株组织含水率,降低叶片蒸腾强度,提高植株保水能力,可以抵抗干热风危害,防止后期植株青枯早衰。

(三)抗病防虫,减轻危害。叶面喷施杀菌剂,可以产生抑制性或抗性物质,阻止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等病原菌的侵入,抑制病害的发展蔓延,减少上述各种病害造成的损失。叶面喷施杀虫剂,农药迅速进入植株体内,可以通过蚜虫、吸浆虫等刺吸式害虫吸食植株或籽粒中的汁液,毒死害虫,有些农药同时对害虫有触杀和熏蒸作用,通过喷药直接杀死害虫,从而降低虫口密度或彻底消灭害虫,以防止或减轻害虫对小麦生产造成的损失。

(四)延长灌浆,提高粒重。喷施植物生长调剂后,可以延缓根系衰老,促进根系活力,保持小麦灌浆期根系的吸收功能。减少叶片水分蒸发,避免干热风造成植株大量水分损失而形成青枯早衰。促使小麦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提高,延长叶片功能期,延缓植株衰老,促进叶片强光合作用,增强碳水化合物的积累和转化,促进籽粒灌浆,提高粒重,增加产量。

二、“一喷三防”技术要点

(一)小麦生长中后期病害的防治。“一喷三防”喷施时期是在小麦抽穗扬花至灌浆期。这一时期的病害主要有白粉病、锈病、纹枯病、赤霉病等。防治小麦锈病、白粉病的主要农药有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氟环唑、已唑醇、腈菌唑、丙环唑等等,兑水均匀喷雾防治。防治赤霉病的药剂主要有氰烯菌酯、烯肟·多菌灵、戊唑醇、咪鲜胺、多菌灵、多·酮(多菌灵和三唑酮复配剂)等兑水均匀喷雾防治。在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10%扬花)第一次喷药,如果遇到连续阴雨天气,在第一次喷药5~7天后,第二次用药;防治纹枯病的主要农药有三唑酮、烯唑醇、氟环唑、井冈霉素等。当田间病株率达10%时,兑水于植株中下部均匀喷雾,重病田隔7~10天再用药防治1次。多菌灵和三唑酮混用可以防治包括赤霉、白粉、锈病和纹枯病等多种病害。

(二)小麦生长中后期虫害的防治。小麦生长中后期的害虫主要有蚜虫、吸浆虫等。防治蚜虫可用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吡蚜酮、氧化乐果等农药兑水均匀喷雾防治。防治吸浆虫成虫可用毒死蜱、辛硫磷、高效氯氰菊酯、敌敌畏、甲基异柳磷、氧化乐果等农药。吸浆虫的防治一般分为孕穗期蛹期防治和抽穗期保护,蛹期是小麦吸浆虫防治的关键时期之一。在每小样方(10×10×20cm)幼虫超过5头的麦田,应在孕穗前撒毒土进行蛹期防治,这时小麦植株已经长高,群体相对繁茂,撒施的毒土容易存留在叶片上,施药后要设法将麦叶上的药土弹落至地面。小麦抽穗期一般与小麦吸浆虫成虫出土期吻合,整个抽穗期都是小麦吸浆虫危害的高峰期,是吸浆虫防治的关键时期。在抽穗期10网复次超过10头成虫,或拨开麦拢一眼看见2~3头成虫飞翔,或黄色粘板每10块上粘有2头成虫时,需要立刻进行穗期喷药防治。在小麦抽穗70%~80%时进行穗部喷药效果最好。

(三)小麦生长后期干热风的预防。干热风亦称“干旱风”,习称“火南风”或“火风”,是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农业灾害性天气。干热风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轻则减产5%左右,重则减产10%~20%。干热风出现时,温度显著升高,湿度显著下降,并伴有一定风力,植株蒸腾加剧,根系吸水能力下降,光合强度降低,干物质积累提前结束,灌浆时期缩短,往往导致小麦灌浆不足,秕粒严重,甚至枯萎死亡。高温还可使籽粒呼吸作用加强,消耗增加,积累减少,造成粒重进一步降低。冬麦区小麦灌浆期间受干热风危害的频率较高,其它麦区也有不同程度的干热风出现。干热风危害一般分为高温低湿、雨后青枯和旱风三种类型,以高温危害为主。高温低湿型干热风危害的气象指标:日最高气温≥32℃14时相对湿度≤30%14时风速≥3/秒为轻干热风;日最高气温≥35℃14时相对湿度≤25%14时风速≥3/秒为重干热风。雨后青枯型干热风危害的气象指标:小麦成熟前10天内有一次小至中雨以上降水过程,雨后猛晴,温度骤升,3天内有1天同时满足以下两项指标:最高气温≥30℃14时相对湿度≤40%14时风速≥3/秒。旱风型干热风危害的气象指标:最高气温≥25℃14时相对湿度≤25%14时风速≥14/秒。预防小麦干热风主要是喷施抗干热风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速效叶面肥。有试验表明,在小麦灌浆初期和中期,向植株各喷一次0.2%~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能提高小麦植株体内磷、钾浓度,增大原生质粘性,增强植株保水力,提高小麦抗御干热风的能力。同时,可提高叶片的光合强度,促进光合产物运转,增加粒重。

为了简化工序,节省生产成本,可以针对上述病虫害及干热风发生情况,配制有抗干热风、防早衰功能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杀菌剂和杀虫剂的混合液进行叶面喷施。

三、“一喷三防”注意事项

(一)用药量要准确。一定要按具体农药品种使用说明操作,确保准确用药,各计各量,不得随意增加或减少用药量。

(二)严禁使用高毒有机磷农药和高残留农药及其复配品种。要根据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和发生趋势,选择适用农药,采取科学配方,进行均匀喷雾。

(三)配制可湿性粉剂农药时,一定要先用少量水化开后再倒入施药器械内搅拌均匀,以免药液不匀导致药害。

(四)小麦扬花期喷药时,应避开授粉时间,一般在上午10时以后进行喷洒,喷药后6小时内遇雨应补喷。

(五)严格遵守农药使用安全操作规程,确保操作人员安全防护,防止中毒。

(六)购买农药时一定要到三证齐全的正规门店选购,拒绝使用所谓改进型、复方类等不合格产品,以免影响防治效果。

四、“一喷三防”适宜地区

一喷三防”适用于全国各类麦区,但要根据不同麦区的特点,针对当地当时小麦生产中经常发生的病害、虫害及干热风发生的情况,制定适合本地区“一喷三防”重点防治对象,适当调整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杀菌剂、杀虫剂等混配液的配方。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干热风出现较多,“一喷三防”应以防干热风、白粉病、蚜虫、吸浆虫等为重点,兼顾防锈病。各个春麦区均以防锈病、白粉病、蚜虫为重点,兼顾防早衰。

1-1-9.小麦倒伏防治措施 倒伏是影响小麦高产、稳产、优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常发生在小麦生长的中后期,使得千粒重降低,造成减产。根据多年调查,如果在抽穗前发生倒伏一般会减产30%40%,灌浆期倒伏会减产10%30%。另外倒伏造成的田间湿度大,通风、透光不良,很容易发生白粉病、条锈病等病害。

 倒伏发生的原因:1.气候因素。在小麦灌浆后期,偶有阴雨,同时伴随阵风或大风,有可能使小麦局部或大面积发生倒伏。2.栽培措施不当。比如对于亩茎数过大、浇麦黄水的高产田、返青起身期肥水不当而减弱了茎秆抗倒能力,遇风后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倒伏。

3.品种的抗逆性。不同的小麦品种,其本身具有的抗倒伏能力有所不同。

1-1-10.小麦高产得益四大集成技术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在河南、山东、河北、安徽、江苏5省建设小麦百亩示范方、千亩示范片和万亩示范区,采用新品种选育、全程控制病虫害、利用测土配方施肥和节水措施四大技术,作为小麦高产优质综合技术集成与高效生产模式的技术辐射展示区,亩产均超600公斤。他们的四大技术如下:

新品种选育 河南省延津县石婆固乡种植的品种是轮选988,新乡县小冀镇种植的品种中麦895

小麦轮选988情况:在下种时采用精量播种方式机械化下播,一亩地比农民少用15斤种子;配方施肥每亩比农民少用化肥30斤;采用节水灌溉措施,在小麦进入冬季前浇一遍水,越过冬季在返青期浇第二遍水,到了拔节期浇第三遍水,当地农民习惯浇四遍水,比农民少浇一遍水,每亩节省成本150元,可增产8%—10%

中麦895,是2012年审定品种,2013年开始大面积繁育,计划推广150万亩,目前在黄河古道上进行育种,地力条件不是很好,目前,共浇两次水,小麦按照科研人员指导,没发生大的病害。2012年曾大面积发生赤霉病,这里种植的小麦产量仍接近600公斤。今年从小麦的长势来看有机质、氮磷钾都不缺,没有倒伏现象,产量750公斤的目标基本可以实现。

 病虫害全程防控 采取了重大病虫害的生物控害技术、农田生态调控技术、化学诱导调控技术、药剂精准使用技术等关键防治技术,同时开展新药剂品种的室内生测和田间药效试验。

 防治技术上全程配合,在小麦播种前为了防止全蚀病、纹枯病和地下害虫发生进行拌种下播,小麦进入苗期开始防除草害,针对猪秧秧、荠菜进行重点防除,越冬期处于安全阶段,到了返青期开始重视根部病害的防除,防止全蚀病、纹枯病发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在小麦扬花期做了重点防控,在配合农业部“一喷三防”行动的同时喷施除草剂,在抽穗、扬花期采用常规方法对蚜虫、红蜘蛛进行防治,从地里的表现看效果十分明显。

专用配方与高效施肥 研究新型缓释肥料养分释放规律和增效肥料增效机理,不同肥料品种和施用技术对肥料养分释放、转化和运移的影响规律,优化新型肥料小麦专用肥配方与施用技术,构建小麦高产高效施肥技术模式。

旱情监测与灌溉预报 在河南、山东等省优化并确定节水优质灌溉控制指标;建立适宜的节水高效灌溉技术模式;完善补充冬小麦需水量数据库;完善灌溉决策支持系统并定期发布墒情监测及灌溉决策结果。肖世和说,这里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多年监测的地块,每年都有土壤墒情的检测数据出来,研究人员总结出这里的节水技术是浇三水可收获600公斤,浇两水可收获500公斤。

    农田灌溉研究所孟兆江研究员补充道,他们配合高产示范,采用以蓄墒灌溉为核心的节水灌溉模式,与传统麦田相比,每亩节约水资源50100立方米,增加消耗土壤水达50%以上,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0%-15%。此项技术具体操作如下:在小麦播种前进行一次灌溉,蓄足底墒水,供小麦生长期利用。生育期间综合考虑示范区的气象条件、土壤类型、水资源状况和生产条件等因素补充灌溉。他们在麦田采取控制田间水分下线的方法,设立一个土壤水分远程监测站,它可自动采集,无限上传数据,在办公室里打开电脑即可接收信息。蓄墒灌溉具有灌水定额大、水入渗较深、水效缓释、保蓄期长、利用率高的特点,能够保障小麦整个生长期需水量,既高效又经济。

 

农业技术

土肥
田管
种子
农药
植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