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青枯病又称玉米茎基腐病或茎腐病,是世界性的玉米病害,但在我国近年来才有严重发生。最严重一次是1981年河南省大发生,全省被害面积100万亩以上,严重地块发病率达80%~90%,甚至绝产,近几年河北部分地区都会零星出现,2012年石家庄平山部分地块发生产量就在200~600斤,减产严重。2013年石家庄新乐发病较晚,田间出现零星病株损失不大。
发病原因
玉米青枯病的病原菌尚有争论,各地分离的病菌不同,有3种看法:1.由真菌镰刀菌引起的;2.由真菌腐霉菌引起的;3.是由腐霉菌和镰刀菌复合侵染形成的。这三种情况是都存在的,由于各地生态环境不同,所以得出的结果不一。镰刀菌和腐霉菌二者都能侵染致病,引起玉米青枯病,只是环境不同,主次不一而已。
1.雨量 玉米茎腐病多发生在气候潮湿的条件下,种植密度过大,偏施氮肥,秸秆未经腐熟作肥料,将病菌带入田间,发病重。早播发病重,晚播发病轻。地势低洼、积水的地块发病也重。冰雹、虫害等各种原因造成的创伤有利于病害发展。河北部分地区9月1日傍晚局部地区出现冰雹暴雨和9月11日开始的局部的中雨造成了(新乐、正定、藁城、无极)玉米青枯病发生严重,因为此时降雨造成了病原菌孢子萌发及侵入的条件,使9月上旬玉米抗性弱的乳熟阶段植株大量发病。9月11日的一场雨预计会大面积发病,经田间调查,感染病株明显增多。前期表现下部叶片失水变灰,估计2~3天整株枯死。
2.植株生育阶段 玉米幼苗及生长前期很少发生茎枯病,这是由于植株这一生长阶段对病菌有较强抗性,但到灌浆、乳熟期植株抗性下降,遇到较好的发病条件就大量发病。
3.连作的玉米地发病重 这是由于在连作的条件下,土壤中积累了大量病原菌,易使植株受侵染。
防治措施
目前国内尚未培育鉴定出高抗病品种的情况下,加强栽培防病能减轻病害。如及时中耕及摘除下部叶片,使土壤湿度低,通风透光好。合理密植,不宜高度密植,造成植株郁闭。施用锌、钾肥,玉米青枯病病菌属弱寄生菌,在玉米中后期生长衰弱时才大量发病。施用锌、钾肥可使玉米健壮生长,能大幅度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降低发病率。方法是:玉米幼苗期每亩用锌肥1.5~2千克、钾肥10~15千克,混合后穴施于玉米茎基部7~10厘米处。在条件许可下,提倡轮作,以减少土壤中的病原菌,如玉米与棉花的轮作或套种等,都能减轻病害。用25%叶枯灵加25%瑞毒霉粉剂600倍液,或用58%瑞毒锰锌粉剂600倍液喇叭口期喷雾预防。发现零星病株可用甲霜灵400倍液或多菌灵5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500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