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香蕉细菌性枯萎病
一度被媒体夸大宣传为香蕉“艾滋”,造成香蕉价格恐慌性下跌,成功欺骗了多数消费和蕉农的无知,为14年最凶残香蕉病害。此病起源于莫桑比克,近年来开始在东南亚肆虐,毁坏蕉园无数,一旦中毒,无药可解。14年广西发现疑似案例。
【病害症状】幼株受害,最嫩叶迅速黄化、萎蔫、倒塌,假茎木质部变色,全株迅速枯死。成株染病叶片萎蔫、变软、下垂,随后,由里向外叶片相继干枯、下垂,围在假茎周围似裙状。结果植株染病果实停止生长发育,畸形,变黑,皱缩,萌生的嫩吸芽的叶黯开裂,变黑色。假茎横切面维管束呈浅褐色、深褐色甚至黑色。置于水中,溢出灰白色或灰褐色细菌菌脓。从雄花序侵入的病株,一般不显症,等到结实时,雄花芽变黑、萎缩。果实未成熟就变黄,切开可见果肉坚硬,呈褐色干腐,果皮开裂,最后整个花穗腐烂变黑。细菌性枯萎病一般先内部的3张叶片最先明显变黄或浅绿色,从叶柄处折弯倒下,以后才扩展到外层叶片,而且果实上也表现症状,别于镰刀菌枯萎病。镰刀菌枯萎病是最先老叶或最低层叶片变黄、萎蔫、变褐,然后向内扩展,果实上无症状。
注:本组图片来源于苏贝尔香蕉俱乐部
【发病规律】该细菌在香蕉或羯尾蕉的病株、病残体、根颈等组织中越冬,能在土中存活18个月。通过吸芽、病果、病土和流水、修剪、移栽工具及昆虫等进行传播。该茵通过伤口侵入根系维管束,或由昆虫传带侵入花序维管束,然后沿木质部导管扩散至薄壁细胞,溶解细胞壁并继续繁殖、积累,引起维管组织病变,造成植株萎蔫。蕉园里根与根接触也可传播。低温降低或延缓病害发展,高温、强风有利本病的发生发展。
小结:香蕉细菌性枯萎病不久定会危害到中国的香蕉产业,在问题发生前找出预防办法,并对蕉农进行基本防控知识普及非常重要。
2.香蕉黑疫病和疑似香蕉黑疫病
今年来在各蕉区偶尔发生的病害。为害叶片和叶鞘,叶片染病生近圆形、椭圆形,大小不等的黑色斑,病斑多时互相融合,全叶黑死。叶鞘染病,生不规则形黑色斑,向内扩展,致里面的叶鞘也变黑腐烂。故被业内人士鉴定为黑疫病,但一直未有权威科研部门给出专业鉴定结果,高温高湿环境下发生较多。蕉农曾尝试甲霜@锰锌、霜脲氰、氢氧化化铜等药剂防治,效果差强人意。
注:这是“公认”的香蕉黑疫病
但笔者在徐闻地区走访香蕉基地过程中又发现多起疑似香蕉黑疫病的案例,根据当地农资人反应,每年9-11月发生非常普遍,主要危害叶鞘和叶肋,随着时间推移,病害向新叶发展,后期的会导致叶片干枯。通过对香蕉生长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存在多种问题,笔者针对相关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但对是否真正存在“黑疫病”病菌仍有疑虑。若真有病菌存在,为何此病症与其他地区病症不同?若无病菌存在为何又出现叶鞘发黑症状?病菌到底是真菌还是细菌?一系列疑问存于心中,不吐不快。
时间是2014年11月,蕉园经过台风“威马逊”和“海鸥”双重洗礼,损失大量叶片,虽然是苗期,但感染病菌的几率仍较大。
叶肋发白是主要症状,与叶鞘连接处变枯。有些新叶一抽出便是这样,像是在娘胎里就发育不正常,是不是很像早衰。
有些叶片白化问题不严重,但叶鞘变黑,让人不得不与“黑疫病”联系起来。
检查根系,主根保持完好,但二级根、三级根极少,并有少量根结线虫。
【解决方案】(1)调理根系,海藻类水溶肥+有机水溶肥;(2)病害防治加补充营养,霜脲氰+有机钙+磷酸二氢钾。
小结:虽然这是一桩悬案,但笔者认为生理性问题为主因,解决营养生长问题,至少可以让新叶正常,但是否真有黑疫病菌,仍疑虑重重,期待专家解答。
3.老挝香蕉“螺旋叶斑病”
开始出现在老叶,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向新叶扩展,后期会导致整片叶干枯,但危害不大,零星出现。病症与国内发现的叶斑病类型有所不同,据当地蕉农反应,该病在老挝较普遍。喷施丙环唑、苯醚甲环唑、烯酰吗啉等药均不奏效。
图中可以看出,下部老叶基本干枯,失去光合功能,新叶上布满了病斑。
同一株香蕉上出现三种不同的症状,可以确信为复合病害,第一张似黑星病孢子堆;第二张图主要危害叶肉部分,病斑呈不规则形状,隐约可以看见同心轮纹,既所谓的“螺旋叶斑病”,但笔者判断可能是炭疽病危害叶斑病;第三张图处于叶缘,叶片有黄化症状,病斑疑似蕉瘟病。故建议在配方中添加咪鲜胺,或异菌脲,或炭特灵可能会奏效,但对病害的诊断仍处于推理阶段,需要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