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休闲旅游业成为“两山”转化的金杠杆
作者:来源: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浏览次数:562|发布时间:2019-07-10 14:58:38

近年来,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城乡居民对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等需求增加。各地发掘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重价值,推动乡村休闲旅游业蓬勃发展,使之成为横跨一二三产业、兼容生产生活生态、融通工农城乡的新产业新业态,成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金杠杆”。

  (一)发掘农业多重功能和乡村多重价值。乡村休闲旅游业适应人们对农业功能需求的变化,更深挖掘乡村价值,促进农业从单纯衣食功能向多功能转化,推动“农业+”文化、教育、旅游、康养等产业发展,催生创意农业、教育农园、消费体验、民宿服务、农业科普、康养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天然地把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乡村服务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在一起,并从零星分布向集群转变,从郊区景区周边向更多适宜乡村拓展,涌现出一大批有特色的农家乐、休闲农庄、休闲聚集村和民俗村。通过试吃体验、认识农业、体验农趣和科普讲解等方式,发挥网站、微信、公众号和电商的展示、互动、体验功能,实现消费主体的集聚,帮助消费者获取对称信息,让农业多种功能和资源多重价值充分发挥。2019年北京农业嘉年华58天迎客110万,期间推出190多个创意农业景观、800多个农业优新特品种、70多项先进农业技术、220多项互动体验活动,累计接待入园游客110.72万人次,带动周边草莓采摘园接待游客253万人次,昌平民俗旅游接待游客55.72万人次,实现总收入2.47亿元。据监测调度,2018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超30亿,营业收入超过8000亿元。

  (二)开辟农民跨界增收跨域获利渠道。乡村休闲旅游业发掘稻田湿地、油菜花海、草原绿地、森林氧吧和河流海洋等绿色价值,促进农民从单纯卖农产品向更多“卖过程”“卖风情”转变。让农业有文化说头、有休闲玩头、有景观看头,实现农业物化产品和精神产品双重增值。农民不仅需要生产出优质原生态的农产品,还要加工成游客可品尝、可观赏、可携带的商品和工艺品,不但卖产品,也可以卖体验和过程,多元化增加经营性收入。农民把农家庭院变成市民休闲的“农家乐园”和可住可租的旅店,实现空气变人气、叶子变票子,增加财产性收入。农民把农业产区变成居民亲近自然的景区,带动餐饮住宿、农产品加工、交通运输、建筑和文化等关联产业发展,增加工资性收入。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袁家村发展乡村餐饮和旅居,收入超过10亿元。浙江省天台县后岸村家家发展农家乐,收入超过2000万元,户均收入超过18万元。

  (三)打造居民望山见水忆乡愁好去处。乡村休闲旅游业以其新颖的产业形态和有效的运行方式,充分发掘绿水青山、清新空气、文化传承、生态涵养等资源价值,凝聚乡村人气,促进乡村从单纯农民居住向农民市民居住转变。为市民打造“离城不近不远、房子不高不低、日子不紧不慢”的高品质生活,给居民提供望蓝天白云、看碧水清波、吸清新空气、品特色美食的休闲好去处,日益展现出产业融合、资源整合和功能聚合的独特作用和迷人魅力。目前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388个,聚集村已达9万多个,美丽休闲乡村710个,美丽田园248个,形成了南京农业嘉年华、海南共享农庄、四川省农业主题公园等品牌。北京市开展“十百千万”畅游行动,将推出十条北京最美乡村路、百余个美丽休闲乡村、千余个精品观光采摘园、近万家民俗接待户。

  (四)促进人才土地资金等资源要素向乡村汇聚。乡村休闲旅游业以其连接城乡、沟通工农的独特功能,促进城乡从单向流动向双向流动转变。大量的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和农村改造,资金聚集效应明显,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乡村的水、电、路、气、讯等公共设施得到改善,城市的公共服务正在快速向农村延伸,消费支出由城市向农村流动。乡村休闲旅游同时吸引外部人才下乡进村创业,促进本乡人才就地就近就业,激发各类人才努力进取兴业,实现城市和乡村融合、市民和农民互动、城镇化和“逆城镇化”相得益彰。

三农焦点

政策指导
财税金融
科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