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绿色引领聚力精准施策 持续推进种植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作者:来源: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浏览次数:569|发布时间:2019-03-27 10:27:54

绿色是农业的底色,也是农业发展最大的优势和最宝贵的资源。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加快农业绿色发展,调整完善农业生产力布局,节约高效利用水土资源,科学使用农业投入品,全面加强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推进这一工作,种植业作为农业基础的基础,任务艰巨,意义重大,必须着力推进种植业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经营方式的转变,实现数量增长与质量效益并重、物质要素投入与科技创新并进、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加快促进种植业高质量绿色发展。

在发展理念上,融入绿色内涵。推进绿色发展,理念要先行,形成绿色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引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培育绿色价值取向。绿色发展理念折射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和朴素思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时代特征的有机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是对绿色理念的凝练和升华。要积极培育绿色价值取向,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自觉行动,实现发展与保护相统筹、生产与生态相协调。培养绿色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理念的延伸和具体化。要坚持问题导向,培养绿色的创新思维、改变过去先污染后治理的旧思维,培养绿色的底线思维、严守农业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底线,培养绿色的系统思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在区域结构上,推进绿色布局。适应绿色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调整优化作物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一是坚持适区适种。立足当地的自然资源条件,规划好主栽品种,做到适地适区适种,不搞对抗种植、越区种植,适时适度退出不适宜品种,充分发挥品种特性,实现产量和品质的提升。二是划定最宜区。根据资源禀赋、生态条件和产业基础,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园艺作物要划定生产最宜区,集中规划、集中打造,引导企业建设优质品牌生产基地。三是发展特色区。顺应多元化消费需求,因地制宜发展优质水稻、强弱筋小麦、高蛋白大豆、双低油菜,有区域特色的杂粮杂豆、风味独特的特种瓜果,以及有地理标识的农产品。减少药肥投入,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培育知名品牌,扩大市场影响,带动增产增收。

在要素投入上,推广绿色模式。针对化肥农药投入量过大、水资源开发过度的情况,推行减肥、减药、节水的绿色生产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大力推进精准施肥,改进施肥方式,提高肥料利用率;推进绿色防控和科学用药,推广新药剂、新药械、新技术,提高病虫害综合防治水平,力争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保持负增长、利用率达到40%以上。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通过合理利用有机养分资源,用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实现有机无机相结合。提升耕地基础地力,用耕地内在养分替代外来化肥养分投入。推进节水农业发展。推广节水品种,推广喷灌、滴灌、测墒补灌、水肥一体化等高效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下一步,各级农业部门将认真贯彻《规划》的部署和要求,坚持绿色引领,进一步聚焦重点,精准施策,持续加力、久久为功,促进种植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快推进“三替”促“三减”。开展农业节肥节药节水行动,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减少化肥用量,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减少农药用量,喷灌滴灌替代大水漫灌、减少用水量,力争化肥农药使用量继续保持负增长。2019年,选择175个县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300个县实施化肥减量增效,150个县推进病虫全程绿色防控,250个县推广旱作节水高效技术,加快技术集成,加强农企合作,开展社会化服务,探索社会资本参与行动的有效模式,打造肥水药高效利用的样板县。

二是加力改善农产品产地环境。实施设施蔬菜净土工程,在设施蔬菜重点省选择50个设施蔬菜大县大市,着力解决设施蔬菜土壤连作障碍问题。制定出台《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管理办法》,研究创设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试点支持政策,研究制定《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管理办法》。

三是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在总结3年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充实试点内容、完善试点功能、提高试点成效,力争在制度化、常态化上取得新突破。2019年,将东北地区实施3年到期的轮作试点任务退出,重点支持长江流域稻油轮作、黄淮海地区米豆轮作,适当增加黑龙江地下水超采区井灌稻休耕试点面积、利用休耕季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探索生态修复型、地理提升型、供求调节型等轮作休耕模式,丰富绿色种植制度内涵。

三农焦点

政策指导
财税金融
科技信息